■对糖实行目标价格管理成本低、补贴少,具有较强可行性
糖市怎么了?
价格调控机制不健全,“政府蔗”遭遇“市场糖”,低价进口糖大量涌入
新榨季在即,糖价仍未回暖。从2010/2011年最高价7800元/吨,到今年9月的3900元/吨,国内糖价跌幅达50%,糖业全行业亏损、糖农减收。糖产业到底怎么了?
中国糖业协会副理事长马占平分析,近几年糖价大跌,进口糖大量涌入是主因。加入世贸组织头10年,我国每年进口食糖基本在100万吨左右。但从2010/2011制糖期开始,国内外糖价倒挂加剧,低价进口糖严重冲击国内市场。2013/2014制糖期预计进口糖将达390万吨,占国内糖产量的29%。
进口糖为何会大量涌入?马占平认为,除了国内原料价格高、制糖成本高外,重要的是我国食糖价格调控机制不健全:
一是价格形成机制不合理。目前糖料由政府定价,而食糖价格是市场调节。由于国内农业基础薄弱,种植成本不断上涨,为保护糖农利益,糖料收购价一直居高不下。目前国内甘蔗价格比国外高出近一倍,而原料价格一般要占制糖成本的80%,国内糖企生存艰难。
二是现有临时收储政策难起到“平衡供求、稳定糖价”作用。虽然临时收储政策一定程度延缓了糖价下行速度,但也拉大了国内外价差,低价进口糖乘机涌入。同时又刺激了国内原糖加工能力盲目扩张,造成产能过剩。糖价持续走低,国家食糖储备库存高,蓄水池作用减弱。此外,国内食糖进口关税水平低,准入量大,再加上食糖进口管理相关制度不够完善,我国成为全球食糖主要出口地。
“政府蔗”遭遇“市场糖”,导致全行业亏损。马占平说,预计2013/2014年制糖期亏损达上百亿元。大量糖企亏损,又造成拖欠农民糖料款现象严重,整个糖产业陷入困境。
马占平说:“食糖是人民生活必需品,是食品、医疗等产业的重要基础原料。尤其是糖产业关系到老少边穷地区4000万糖农利益、40万职工就业和政治稳定。促进糖产业持续健康发展,当务之急是尽快完善糖价调控机制,理顺糖价市场体系。”
难题咋应对?
实行食糖目标价格管理,充分发挥市场自我调节作用
“尽快建立食糖目标价格管理制度,是化解当前糖业困境和促进糖业长期稳定发展的有效途径。”马占平表示,一个基本思路是,以糖料种植成本为基础,设定食糖调控的目标价格。当国内糖价低于目标价格时,财政对糖农直接补贴;反之,靠市场调节,无需补贴。这样糖价随行就市,充分发挥市场自我调节作用。
马占平说,与现行调控相比,实行食糖目标价格管理,可以有效化解“政府蔗”与“市场糖”的矛盾,既有利于保护糖农生产积极性,又不把市场风险转嫁给企业。同时,大大减少了对糖价的行政干预,缩小内外价差,减缓进口糖对国内市场的冲击。
他进一步分析,对糖实行目标价格管理行政成本低、补贴少、易管理,可行性强。
制糖工业集中度高,易管理。全国28家大型糖企集团的食糖产量占全国80%以上,且企业糖料收购、食糖生产有税务和物价部门监管,糖料数量、食糖价格容易掌握。
糖农与糖企联系紧密,易操作。由于糖料的不可储存性,决定了糖料生产与制糖企业紧密联系,糖农利益与糖企利益紧密相扣,没有中间环节。而糖厂对糖料砍运榨有长期严格计划和完整的管理体系,农民种植面积易统计,有利于制度操作和政府监管。
马占平认为,我国糖料种植区域集中,广东、广西、云南、新疆等七个主产糖省区产量占全国90%以上。实行食糖目标价格管理制度,应按自然形成的经济区划在全国主产糖区统一推行,不宜进行局部试点,造成地区间政策不一致。他建议,促进糖业健康发展,要加大对“第一车间”生产支持力度,将糖料生产纳入农资综合直补范围。同时,进一步加强进口管理,严厉打击走私食糖。加快糖业立法工作,建立统一管理体制,提高食糖调控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