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甜菊糖产业迎来提速契机 中国发力高端市场当及早谋略
新华网北京1月27日电(记者 周文林)甜菊糖,一种甜度超过普通蔗糖200倍以上的产品。不过,这一产品却处于墙内开花墙外香的境地:虽然中国已是全球最大的甜菊糖生产国之一,但产品超过70%都用于出口,许多国内消费者甚至没听过这种产品。业内人士表示,甜菊糖市场前景广阔,我国应加大对这一产业的扶持力度,尽快摆脱初级加工赚取低端利润的局面,实现向世界高端甜菊糖产业的迈进。
中国高端甜菊糖市场启动
由美国GLG集团投资建设的国内首条天然零卡(ANOC)饮料生产线近日在“中国农村改革第一村”安徽省凤阳县小岗村建成投产,同时将形成年产值60亿元人民币的产业园。这标志着全球最大的甜菊糖产业公司美国GLG集团与中国的战略合作进入新的阶段。
“这是目前国内在甜菊糖应用领域最先进的生产线。”中国甜菊协会副秘书长宋兴华说。她认为,这对国内甜菊糖产业提升档次,走向高端领域带来了契机。GLG集团目前是世界甜菊糖行业唯一拥有从种子到餐桌的集良种选育、订单种植、生产加工、复配销售、饮料食品应用于一体全覆盖产业链的跨国公司,生产规模和产品质量居世界领先地位,其终端客户包括可口可乐、嘉吉、百事可乐等世界著名企业,占据了全球高端甜菊糖80%以上的市场份额。
资料显示,甜叶菊是一种原产于巴拉圭的菊类草本野生植物,甜菊糖是从甜叶菊中提取出的新型天然甜味剂。高端甜菊糖(RA97)甜度为蔗糖的300倍,不含热量,是目前已知最甜的天然糖料,属于绿色健康食品。因此,甜菊糖已成为第一代糖源(蔗糖)和第二代糖源(阿斯巴甜)的替代品,被称为世界“第三代天然零热量(零卡)健康糖源”。
据了解,中国自20年前就开始了甜菊糖的研究和生产。但由于技术和资金等问题,虽然目前已成为全球最大的甜叶菊生产国和甜菊糖出口国之一,但产品大多属于初加工产品,处于全球甜菊糖产业的下游市场位置。
此次GLG集团投资的这条生产线是由GLG应用新糖源甜菊糖自主创新配方和工艺并研发的国内首条天然零卡饮料线,达到国际先进水平,符合美国FDA批准的高端甜菊糖应用环境的生产工艺要求。这条生产线的建成投产,不仅填补了国内空白,而且使中国在天然零卡健康饮料生产和消费领域得以与国际水平齐头并进。
世界甜菊糖大国的尴尬
从全球范围看,甜菊糖产业在全球正迎一场提速契机。
自美国于2008年底批准甜菊糖作为健康糖源以来,包括可口可乐、百事可乐、卡夫在内的多家世界500强企业,在一年时间内即向北美、法国、澳洲市场相继推出了数百种使用甜菊糖的食品、饮料产品。同时,业内分析认为,为满足社会不断增长的健康需求,跨国企业使用甜菊糖产品的步伐将进一步加快。
“从产品发展方向看,甜菊糖作为纯天然的甜味剂,符合潮流发展方向。”宋兴华说。我国卫生部于1984年明确了甜菊糖可作为食品添加剂使用。实际上甜菊糖使用的范围非常广泛,不仅医药、饮料、糕点、糖果等,凡是用糖产品,几乎都可以用甜菊糖部分甚至全部替代,而这些应用背后的市场规模无疑是极其庞大的。
根据相关资料,在过去20年里中国已成为全球最大的甜叶菊种植及甜菊糖原料初加工国,但偌大的产量,绝大部分是作为原料销售到国外市场。“这次投入的饮料生产线,正好可以弥补这方面的缺陷,可以为推动国内甜菊糖产业走向高端提供借鉴和经验。”GLG集团董事局主席兼CEO张永博士说。针对甜菊糖口感的问题,他表示,RA是甜叶菊中的主要甜味成分,GLG集团利用独有技术分离出来的RA纯度在97%以上,并且口感已可以做到非常纯正。
但技术只是一个方面。“现在国内普遍对整个产业缺乏了解,连媒体本身都存在认识误区。要能乘上甜菊糖产业发展的快车,首要的是加强对产业的了解和认识,这还需要一个过程。”宋兴华说。
政府扶持力度亟待加强
“中国甜菊糖行业要追上世界一流水平,亟须政府加大扶持力度。”宋兴华说。
据了解,过去20年来,国内甜菊糖行业的发展主要依靠企业自身,国家投入力度不大。以前中国农科院和中国甜菊协会通过引进、组织和协调,对产业起到了积极引导作用。但受制资金等问题,很难形成规模。
此外,从企业规模看,目前国内多数生产厂产能只有200吨左右,企业集中在山东济宁、江苏东台以及广东、安徽、黑龙江等省份,整体上缺乏项目、资金及品牌。“十一五”期间,国内甜菊糖企业基本处于维持状态。
不过,目前中国提升甜菊糖走向高端也已具备了一定基础。据悉,目前GLG集团旗下江苏东台润洋甜叶菊高科有限公司和安徽滁州润海甜叶菊高科有限公司分别已成为全球规模最大和单线产能最大的甜菊糖粗加工基地,青岛润浩甜菊糖高科有限公司已成为全球最大的万吨润贝甜菊糖精加工基地。
业内人士表示,从产业前景看,目前应用甜菊糖产品多达上千种,且应用量每年以30%的速度递增。面对世界范围内甜菊糖崛起的契机,国家应加大从产业布局、技术引进以及资金投入方面的工作力度,助力中国甜菊糖产业占领国内外中高端市场,使中国甜菊糖产品获得应得的利润。从长远看,中国企业的产品应加强国际权威认证,树立国际品牌形象,才能在国际市场占据有利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