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陵区低聚果糖
此外,AH、B、X甜味理论的应用也有助于人们对“相对甜味值”的更好 理解。“相对甜味值”的突出优点是,它将所有甜味物质的全部甜味特性和一种 标准甜味物质(通常是蔗糖)联系起来,并用一个具体的数值来表示,从而大 大简化了对各种甜味剂的联系和比较。但值得注意的是,由于一个甜味剂的所有 味觉属性被简单地组合成一个单独的“相对甜味值”来表示,也造成了其甜味 本质与“相对甜味值”之间存在一定的差异。
X疏水基团的引入同时也成功地解决了与甜味相伴的手性反常问题。因为 AH、B甜味理论不能解释这样一个事实:大部分D-氨基酸是甜的,但它的 L-对映体却不甜;而糖的D、L-对映体则都是甜的。AH、B. X甜味三角理论 认为,甜味蛋白受体的三个结合基团(一NH/、一0H、一R)是呈顺时针方向 排列的,因此甜味分子中的AH、B、X (如果有的话)生甜团只有呈顺时针方 向排列时才能和同样以顺时针方向排列的甜受体发生键联,从而产生甜味刺激, 如图1 -12所示。
氧化反应用NaBr和ZnO作为反应促进剂。由于制得的DMBA粗品中含有二 甲基亚砜及其分解的含硫杂质,这些含硫物质即使含量不高也会严重影响后续的 氢还原反应中催化剂的活性,所以DMBA粗品必须经过精制,彻底去除含硫杂 质才可用来制备纽甜。
1968年,K?mfel(l等人最先发现色氣酸衍生物(Tryptophan Derivatives)的 甜味特性,当时他们观察到外消旋的6-三裉甲基色氨酸具有强烈的甜味。进一 步研究表明,这些化合物中当以S -构型存在且带有6 -氣-S -色氨酸结构时, 甜度可达到蔗糖的1000倍。作为色氨酸中间代谢产物,…-甲酰基和/^-乙酰 基犬尿氨酸的甜度大约是蔗糖的35倍,甜味明快。最近,又发现了如图6-29 所示的犬尿氨酸氣化衍生物^3- (4-氣氨茴基)-SS-丙氨酸,甜度是蔗 糖的80倍,没有明显的苦后味。
1980年以后世界上有很多专利描述了甜菊苷可通过与其他一些物质 (包括甜物质)混合配制出许多供工业化生产或家庭使用的新型复合甜味 剂。这些复合甜味剂包括:甜菊苷与蔗糖的混合物;甜菊苷与葡萄糖的混合 物;甜菊苻或甜叶菊提取物与木糖的混合物;甜菊苷与蔗糖粉混合制成的一 种颗粒状产品(再加一些糖或糖密还可以浇注制模水溶性甜菊提取物与 氢化淀粉水解物在表面活性剂蔗糖脂肪酸酯作用下混合后经喷雾干燥而成的 制品;甜菊苷分散于熔融的氢化油后经冷却固化、破碎后分散于蛋白溶液中 凝结而成的制品;甜菊苷外包蔗糖的甜味剂;甜叶菊提取物和/或a-葡糖 基甜菊苷与异麦芽酮糖的混合物;浸溃于单糖、双糖和糖醉的甜菊提取物经 模制干燥而成的产品;甜菊苷与山梨糖醇、乳酸或乳酸钠的混合物;甜菊苷 在麦芽三糖聚合物水溶液中与天然甜味剂混合而成的一种膜状甜味剂;甜菊 苷与糊状麦芽糖醇的混合物;甜菊苷与甘草酸和氣化钾的混合物;甜菊苷与 乳酸钙、酒石酸钠、氣化钾或氯化钠的混合物;甜菊苷与蔗糖、麦芽糖醉混 合而成的一种低能世甜味剂(其甜度近似蔗糖);甜菊苷与阿斯巴甜混合而 成的一种对酸稳定的甜味剂;在水溶液中甜菊苷与葡萄糖混合而转变为甜菊 醉糖苷与果糖的混合物等。
\ \
用4-11环糊精葡糖基转移酶设对甜菊苷转糖苷反应得率(一O—)及 环糊精世(一Q—)的影响 反应条件除坏蝴精葡糖基转移酶量外,其余《图4-9。
1982年,有人最早从Capparis masaikai Levi (当地称为马槟榔)的种子中提 取得到甜蛋白——马槟榔。这种植物生长在中国昆明的亚热带地区,果实有乒 乓球大小,成熟种子用于中药,有甜味,当地人经常食用。马槟榔甜蛋白能引起 持久甜味,相对分子质量11700,等电点pHU.8,在280nm波长有最大吸收峰, 其引起甜味感觉的最低浓度为0. 1%,种仁含甜蛋白量约4%。
糖精(=J前仍主要应用在软饮料。美国约有60%的是用在饮料上的,有20% 的是用在口香糖、果冻等其他食品,还有20%的用在餐桌甜味剂上。在我国, 糖精可以用于酱菜类、复合调味料、蜜饯、配料酒、雪糕、冰淇淋、冰棍、糕 点、饼干和面包,最大用量为0.15g/kg;糖精汁、果汁(味)型饮料按稀释倍 数的80%加人;婴幼儿食品不得使用糖精。果酒、露酒、黄酒、啤酒、白酒中 禁止使用糖精。肉类、水产类、水果蔬菜类罐头中禁止使用糖精。用于瓜子时最 大用量为1.2g/kg;用于话梅、陈皮类为5.0g/kg,可与规定的其他甜味剂混合 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