卫东区麦芽糖醇
九、嗦吗甜的应用
(三)蛋白质的生甜团早期研究小分子甜味剂形态而构建的活性位点模型仍可用于解释蛋内质的相 互作用,条件是蛋白质表面具有在化学结构上与小分子甜味剂相似的,可以伸入 活性位点的突出的结构特征,即“甜味指”(sweet fmgers)。因此,早期许多对 甜味蛋白的研究都集中于寻找蛋白质中可能存在的甜味指。
这样,生甜团中的AH、B就不仅仅局限在氢供体和氢受体范围,而是扩展 到所有能接受未共用电子对的电子受体和所有能给出未共用电子对的电子供体都 可以作为生甜团中的氢供体和氢受体,从而使甜味三角理论中AH、B基团的适 用范围大大拓宽。所以,在三乙酸或三硝酸甘油酯中,酮基上的C原子和硝基 中的N原子就可以以Lewis酸的形式通过接受未共用电子对而分别充当两个甜味 分子生甜团中的A。
质粒pCLRM216、pRMll、pUMll的转化体,在lOmLYPD培养基中培养后, 均能产生莫奈林。凝胶定虽扫描表明,奐奈林在pUMll转化体中的表达世,超 过可溶蛋白的50%。以141基因为探针对转化体进行DNA印迹分析,测定 pCLKM216的整合拷贝数为10?丨丨,PRM丨丨为12~丨8,pUMll为20?22。经 DNA印迹分析,确走pKMH和pUMll中没有细菌序列。
多点结合甜味理论1991年,Tinti & Nofre提出了著名的多点结合甜味理论(the Multipoint Attachment Theor) ) 0该理论认为,人体甜味蛋白受体最少包含八个基本的识別 部位,这些识别部位与甜味分子相应的结合部位发生相互作用,从而产生甜味 刺激。
lg5 (甜度)=0. 194/+1.472<10-2尸-3.357& (2-31)
正如本章第一节所述,在阿斯巴甜的代谢过程中可释放出55%的苯丙氨酸。 苯丙氨酸是人体必需8种氨基酸中的1种,进人通常的代谢途径进行代谢,但是 患有苯丙酮酸尿症(PKU)的患者缺乏代谢苯丙氨酸的能力。如表2-29所示, 尽管与肉、奶及其他蛋白质食品相比,阿斯巴甜中的苯丙氨酸含量很低,但很多 国家都规定,含有阿斯巴甜的食品必须在包装上注明该产品含有苯丙氨酸,以提 醒PKU患者的注意。由于以纽甜增甜的食品中纽甜的浓度大约为阿斯巴甜的 1/40,因此这种产品中的苯丙氨酸含鱼极低,含17rng/L纽甜单水合物相当于含 7.08mg/L苯丙氨酸,大大低于果汁的苯丙氨酸含量。而且,17mg纽甜中的苯 丙氨酸通过代谢途径进人机体的有效数萤就更低了,不足0.7mg,为阿斯巴甜 释放量的1/400。因此,以纽甜增甜的食品没有必要注明其含有苯丙氨酸。
美国Baldwin-Montrose化学公司曾采用此法。此法原料便宜易得,反应条 件温和,但反应操作复杂。日本日东化学公司曾改以环己胺和三氧化硫的气相反 应合成甜蜜素。我国徐光保等采用FJ3N为原料,CH2C,2为溶剂,结晶母液套 用,九次循环试验表明,收率为95.2%。
八、三氣蔗糖的安全毒理学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