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2日,国家卫生健康委食品安全标准与监测评估司发布了关于瑞士乳杆菌R0052等53种“三新食品”的公告(2020年第4号),包括4种新食品原料,21种食品添加剂新品种,28种食品相关产品新品种。记者注意到,在食品添加剂新品种中,作为甜味剂的甜菊糖苷、乙酰磺胺酸钾(又名安赛蜜)扩大了使用范围,涉及到腌渍的蔬菜、巧克力等领域。
扩大使用范围 减糖不分品类
零度可乐、雪碧纤维+、燃茶等产品的推出,带起了饮品减糖的趋势。消费者减糖需求的不断扩大,更是带动了烘焙食品、乳制品、休闲零食、酒、方便食品等食品细分品类的减糖尝试。
越来越多的食品加入减糖行动,与之对应,企业生产相关产品便面临着甜味剂的选择。哪种可以用,哪种不能用?这些问题都有标准的限制。
在此次扩大使用范围的食品添加剂中,甜菊糖苷和乙酰磺胺酸钾的出现并没有太令人惊讶。甜菊糖苷作为甜味剂已列入《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食品添加剂使用标准》(GB2760),允许用于风味发酵乳、冷冻饮品、蜜饯凉果、熟制坚果与籽类、糖果、糕点、调味品等食品类别,而本次扩大使用范围用于腌渍的蔬菜(食品类别04.02.02.03)、发酵蔬菜制品(食品类别04.02.02.06)、新型豆制品(食品类别04.04.01.05)、可可制品、巧克力和巧克力制品,包括代可可脂巧克力及制品(食品类别05.01)、饼干(食品类别07.03)。同样,在《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食品添加剂使用标准》中,乙酰磺胺酸钾允许用于焙烤食品、饮料类等食品类别,本次申请扩大使用范围用于豆干类(食品类别04.04.01.02)、即食谷物,包括碾轧燕麦(片)(食品类别06.06),扩大用量用于糕点(食品类别07.02)、茶(类)饮料(食品类别14.05.01)、配制酒(食品类别15.02)。
扩大使用范围的甜菊糖苷和乙酰磺胺酸钾更多地被运用在休闲食品中,包括巧克力、豆制品、饼干、即食谷物等。甜味剂使用范围的扩大,也说明相关食品生产企业在产品减糖上的不断尝试。
食品种类不同 使用量也不同
越来越多食品细分品类开始尝试使用甜味剂生产产品时,消费者对于产品的信任度又有多少呢?食品添加剂一直都处在一个“尴尬”的局面,时不时就成为很多人担心的焦点:有食品添加剂的食品可以放心吃吗?而当甜味剂可以被用在更多的食品品类中后,势必会打破消费者对于某类食品的传统认知,而对新生事物心存疑虑。
食品的安全是每个人都关注的重点,新产品、新原料的出现势必要经得起层层考验。“三新食品”的公布背后,生产者、审批者都在严格把控着食品安全关卡。要知道,并不是所有的原料都可以应用于食品,也并不是所有的食品添加剂都可以按同一标准使用。
记者了解到,食品添加剂新品种申报,申请人提交的资料要包括通用名称、功能分类,用量和使用范围;证明技术上确有必要和使用效果的资料或者文件;质量规格要求、生产使用工艺和检验方法,食品中该添加剂的检验方法或者相关情况说明;安全性评估资料,包括生产原料或者来源、化学结构和物理特性、生产工艺、毒理学安全性评价资料或者检验报告、质量规格检验报告;其他国家(地区)、国际组织允许生产和使用等有助于安全性评估的资料。
在此次“三新食品”公告解读中,甜菊糖苷的背景资料显示,国际食品法典委员会、欧盟委员会、日本厚生劳动省等允许其作为甜味剂用于多种食品。根据联合国粮农组织/世界卫生组织食品添加剂联合专家委员会评估结果,该物质的每日允许摄入量为4 mg/kg bw(以甜菊醇当量计)。乙酰磺胺酸钾的背景资料显示,国际食品法典委员会允许其作为甜味剂用于罐头或密封包装的素食、早餐谷物、精致焙烤制品、水基调味饮料、酒类等。根据联合国粮农组织/世界卫生组织食品添加剂联合专家委员会评估结果,该物质的每日允许摄入量为15 mg/kg bw。
除此之外,在扩大使用的范围中,不同食品甜味剂的最大使用量也不同。严格的审批流程也促使申请人注意到申报产品方方面面的安全性。科信食品与营养信息交流中心副主任钟凯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食品安全真正的问题是细菌污染导致的食源性疾病,其次是农残、兽残、重金属等污染物。我国目前批准使用的合成食品添加剂,都是已经在两个以上的发达国家批准使用的。所以,只要严格按照国家规定的品种和剂量使用食品添加剂,安全性是有保障的。